top of page

香港學琴怪現象

信報  April 2005

香港每年都有很多人考皇家音樂學院試,人數年年破紀錄,去年大約有七萬學生考,但是香港出過多少音樂家?接近沒有。」年輕鋼琴家李偉安說。


級數高  修養低


對於香港的音樂考試文化,李偉安感慨良多。他指出香港的皇家音樂學院考生佔了全球的三分一,曾試過全部八十多位考官,會有六十位同時在香港。如此熱中於音樂考試的香港,音樂文化卻不成比例的冷漠。「去年七萬人考皇家音樂學院試,但A Level會考讀音樂的學生只有十九人,是所有科目中最少的。」A Level作為全面的音樂教育,兼顧歷史樂理,卻沒有人讀,那到底這麼多人報考的音樂試的動力是什麼?「這裡無論小朋友學的是什麼琴,家長們衝量的標準都是考了多少級,而不會說你的小朋友有沒有拉過貝多芬或莫扎特哪一首曲。而且不只是比考了多少級,還要比誰考得快。」李偉安說,他和一班在外國受音樂教育的音樂家朋友有此疑惑,這裡的家長都是考試至上。金珍秀(香港管弦樂團團長)說「香港的音樂教育是一盤生意,因為有了音樂考試,所以就有相應的課程提供。」所以這裡的琴行都是標榜學生可以考到多好的成績。


為了考級而學琴有什麼問題?李偉安表示自己接觸過一些學生,已經考到很高級,但音樂文化的修養低到可以說嚇壞人。他見過說自己已考到八級,但幾乎連譜也看不懂的學生。只要熟練三首歌,就可以合格過關,但這樣的學生考到八級又可以出來教琴。「我們問自己香港人學琴是為什麼,他們拿了張八級證書之後又要做什麼呢?」李偉安平時聽家長們的談話,發現很多人在幼稚園就要小朋友學樂器,認為對小學入學有幫助,更有要考某某名校的話,只懂三級以下等於會說話走路而已的說法,所以就要學罕見的樂器,像大提琴

之類的。

由李偉安、金珍秀及多位港樂首席樂手出任導師的樂學堂,可以說是為了抗衡這種考試文化而生。「我想改變這種觀念,不要被考試框住。」作為樂學堂總藝術顧問的李偉安說。「音樂若果只當一盤生意就沒有意思,也不想給人一個印象我們在做一個音樂學院,音樂學院只收好的學生,以後的目標就是做音樂家。」他們的目標是真正的為音樂而學音樂,同時也希望學生一生一世都會用得著學過的東西。他們不一定要做音樂家,但當考完八級之後,依然會接近音樂。他以一些他的成人學生為例,他們可能很小就考到八級琴,然後一直有彈琴,直到退休還興致勃勃。


但要做到他所說的效果,首先是要小朋友知道為什麼而學音樂,「很多小朋友都答不到為什麼來學音樂,他們不是為了欣賞一種藝術而學習,只是操練手指彈到指定的音符。」他見過很多小朋友考至八級就已經抹殺了音樂的興趣,「我聽過很多家長對小朋友說,考完八級就不用你再學。我不明白,八級才只是去到一個剛剛開始能享受音樂的階段。」自言是香港考試文化過來人的李偉安,也曾在中一二時荒廢了音樂,當時他家人沒有反對,因為他已考到了演奏文憑。他希望學生終生可以對音樂有興趣。


熱中考試  無心享受


為了達到這個目標,首先是要找到最好的老師。現時樂學堂的導師都是資深的職業樂手,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共同的理念,也不會屈服在家長的壓力下。李偉安說這裡的學生都要經過面試,但他們並不是要選好學生,而是通過面試和家長溝通,和他們分享理念。此外他們也強調提供一個優美的環境給學生,因為學習藝術首先是要有美感的訓練。除了教學生演奏外,李偉安更計劃開班教練琴。除了他自己的心得外,也用「六帽思考法」的方法幫學生如何思考,他說家長逼學生練琴,經常會損害了親子關係,希望通過這方法可以修補這個問題,更可以令學生學習自律。還有就是把學生組織起來,參加演出。他說:「音樂是表演藝術,不是考試藝術也不是比賽藝術,一定要表演才有意思。」他不會把學生操練得很好才讓他們出去表演,只希望觀眾見到他們表演得開心,享受音樂,因為「樂」是指快樂的樂。

香港學琴怪現象: News
20050426%20Economic%20Journal_edited.jpg



香港學琴怪現象: Welcome
bottom of page